永然地政士聯合事務所 常晉誠
根據民國110年10月13日經濟日報A11記者陳怡慈「不動產風險指數 一年新高」的報導,台灣金融研訓院表示,由於下半年國內股市交易量能減少,第4季需觀察國內市場資金是否有流向房地產市場比重升高的現象,第4季每月住宅房價與租金的變化為近期觀察房地產市場風險分項指數變化的重點。
全球因應疫情採資金寬鬆政策推動物價成長,除了原物料價格等建築成本導致新屋價格難有向下調整的空間,隨著疫情趨緩經濟活動恢復動能,房屋交易量也開始回流。
為了避免過多的市場資金流入房市導致不動產市場風險升高,央行已於110年9月23日宣布去年以來第三波房貸授信控管機制措施,包含新增規範自然人在六都和新竹縣市的第二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調降購地貸款最高成數為六成、調降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最高成數為五成,並明定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最高成數為五成,並明定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規範措施除外條款之「一定期間」為「一年」。
藉由上述報導筆者簡略做一些分享,在一般跟銀行辦理貸款時,銀行放款部門會先跟貸款客戶做對保的動作(調查客戶的財力以及還款能力等),之後評估債務人一個月需可還款多少、需分期多久、可貸多少金額等;但依照近年台灣投資客人數與法人上漲熱錢不斷湧入不動產市場下,不動產市場呈現前的熱絡,自從110年7月1日房地合一稅2.0以及實價登錄2.0新制上路後,政府開始強力打短期炒房投資人,房市瞬間降溫冷卻。現在政府(央行)祭出新政策專攻略持房大戶降低核貸金額之成數與縮短貸款年限,期盼可以降低持房大戶壟斷不動產比例,但實務上的確有達到相當功效,不過也苦了一般人民與小投資人除首購族外,因活在高房價時代一般人民要買房已經是縮衣節食的去準備頭期款,現在卻因貸款成數的下降,導致人民有更大的壓力,這樣的政策無疑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祈求未來政府在規劃新制時可以先多了解人民之疾苦比較不同意見後再推行,不要一昧的追求「數字」,才可真正的達到為人民「服務」的目的。